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资讯 > 食品安全资讯

非洲猪瘟波及速冻行业?肉制品企业如履薄冰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农历猪年刚刚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猪事”就波及到了速冻食品行业,非洲猪瘟疫情对肉制品企业的影响被突然引爆。

此前,各界对非洲猪瘟态势的关注还集中于上游生猪养殖、屠宰环节。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心理上尚有着一定的距离。然而,当疫情蔓延到食品行业,他们的心理危机陡然上升。知名度越高的品牌,受到的关注度越高。速冻食品行业中,三全食品就撞在了这样的“枪口”上。

舆论对知名品牌过度关注,却忽视了或许更重要的问题:猪肉作为肉制品的重要原料,非洲猪瘟是笼罩在整个速冻食品、肉制品行业上空的阴云。食品加工企业严把原料关责无旁贷,但如果上游养殖、屠宰环节隐患重重,下游企业必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重创企业乃至行业。

非洲猪瘟波及速冻行业,肉制品企业防控升级

2月15日,有媒体报道,三全食品生产的灌汤水饺,在湖南湘西、甘肃酒泉两市抽检出疑似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

2月18日,三全食品首次就此发声,称已第一时间将相关疑似批次产品,从各销售渠道全部封存。2月20日,三全食品再次声明,已购置非洲猪瘟专用检测设备,将对原料猪肉“批批检”。

2018年8月初,中国第一例非洲猪瘟在沈阳发现。作为生猪养殖、屠宰、流通监管部门,农业农村部一直在持续根据疫情出台相关政策。

2019年1月2日,农业农村部紧急发文,要求非洲猪瘟控制源头的所有生猪屠宰场,从2月1日起必须具备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屠宰过程中每批生猪进行非洲猪瘟检测。但这也意味着,在2月1日之前,即使合规的生猪屠宰场,也不一定具备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其中,即使下游食品加工企业有比较完备的进货查验检验流程,也很可能会有部分染疫猪肉作为原料被采购和加工使用。

事实上,此次三全食品涉事的三个批次产品——20190113H、20181111H、20181129H,生产日期均在2019年2月1日之前。

2月18日晚,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要求猪肉制品生产企业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2月20日下发文件,于2月22日召开广东省速冻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工作会议,会议内容包括速冻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要求,非洲猪瘟病毒实时荧光PCR及等温PCR快速检测技术防范培训。

上游生病下游打针?问题的关键还在源头

三全食品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这并非某个猪肉制品加工企业的问题,据媒体相关报道,科迪食品、金锣食品等多家企业也被波及。

非洲猪瘟源头在猪,理论上讲,只要以猪肉为原料加工食品难免“中招”。“我们下游企业也很恐慌,虽然每天都在做防控,但百密总有一疏。”一位食品企业负责人表示。

种种形势下,食品企业把控原料猪肉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有食品企业负责人表示了担心,即便生猪屠宰企业具备检测能力,加上食品加工企业对原料肉进行二次检测,仍会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抽检甚至批批检都不能完全保证原料肉没有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屠宰企业是对猪进行血液检测,每车抽检一部分,做不到每头猪都检测;有条件上检测设备的食品加工企业,是每个批次产品抽检,一箱原料肉有4~5块猪腿肉,可能来自2~4头以上的猪,一箱分割肉可能来自上百头猪,食品加工企业也不可能每块肉都检测。”

某速冻食品企业高管表示,企业最近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非洲猪瘟源头在猪,不能把板子打在食品企业身上,希望相关部门做好源头管控,从养殖、屠宰等各个环节做好上游监管。

他呼吁:一是监管、检测等相关部门,发布公告的流程要规范。现在被曝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的产品,都是通过拍照、截图等方式流出来,然后在网上广泛传播的。这种方式只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增加消费者对监管部门、企业的不信任感;二是希望监管部门依法办事,高度重视,就事论事。哪个批次的产品出了问题,不要扩大到所有批次,不要扩大到所有猪肉制品,更不要扩大到这个品牌的所有非猪肉制品;三是希望媒体能客观报道,不要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不要听一些伪专家没有事实依据的乱谈,这样只会加重消费者的疑虑和担忧。

产业上下游关联密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上游原料问题,导致速冻食品行业出现食品安全的“黑天鹅”事件,非洲猪瘟并非首次。

曾将速冻水饺行业搅得天翻地覆的“金葡菌”事件,也是原料猪肉导致的。根据当时的食品安全国标,金黄色葡萄球菌允许在原料猪肉中检出,却不允许在速冻米面产品中检出,致使多家速冻食品企业成为质量黑榜的常客,困扰行业多年。在全行业的持续努力下,最终修订了速冻面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19295),影响方告结束。

此次,速冻食品再因“原料”背黑锅,同样促使行业思考和重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力。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游养殖业的乱象与监管不力,可能让速冻行业遭遇更大危机。

专访

陈君石:非洲猪瘟不是食品安全问题 也不是公共卫生问题

非洲猪瘟波及多家企业,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信任危机。冷冻产业周刊第一时间连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就相关情况作了采访。

冷冻产业周刊:食品生产企业是链接原料供应商与终端消费者的中间环节,近段时间非洲猪瘟波及多家生产企业,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信任危机。请问,在目前形势下,食品企业该如何应对非洲猪瘟的影响?

陈君石:食品生产企业最重要的是做好原料采购规范,看是否来自非洲猪瘟流行区,还要做好原料采购索票索证等工作。没有其他办法。

冷冻产业周刊:2月20日,三全食品通过新浪微博发布声明称,公司已经自购非洲猪瘟检测设备,专业配套实验室也在建设中,争取尽快实现企业对非洲猪瘟的自检能力。关于食品加工企业自检非洲猪瘟病毒,您怎么看?

陈君石:一个食品加工企业,来建立这样昂贵的、流程精细化的检测机制,批批检测,成本实在太高了!尤其是规模型企业,原料采购量是非常大的。即便三全食品这样的龙头企业可以做到自检,但中国还有那么多中小企业,它们能做到吗?

冷冻产业周刊:自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出现以来,相关部门和专家多次强调,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传染人,猪肉可以吃。但对含猪肉食品中疑似检出非洲猪瘟的,消费者又出现疑虑和担忧。如何让普通消费者,科学认识食品中的非洲猪瘟?

陈君石: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除了疫情流行区,非流行区的活猪身上也可能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如果携带病毒的活猪,进入屠宰、加工等环节,也能检测出来病毒。现在食品中检测出来的都是死的病毒,是“病毒尸体”,对人体无害。所以,非洲猪瘟疫情既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公共卫生问题。

如何让消费者科学认识?政府和专家要做好宣传工作。消费者所了解的一切信息,都来源于媒体,所以媒体也要客观报道。

科普

食品检出猪瘟病毒对人体无健康威胁

染了非洲猪瘟病毒的饺子还能不能吃?食品企业到底要不要购置相关检测设备?食品安全博士、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就此做了解读。

非洲猪瘟不传染人

非洲猪瘟病毒是猪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但这个病毒不袭击人,不会让人得病,和禽流感、疯牛病完全不同。

所以从根本上讲,非洲猪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安全问题,连公共卫生问题都算不上。

食品检出猪瘟病毒无健康威胁

猪肉制品无论是生还是熟,最后吃的时候都要再高温加热,因此病毒会被杀死。即使被杀死的病毒,通过DNA检测也能检测出来,这不奇怪。但无论病毒是死是活,你就算吃进去也不会得病。

当然,如果检出病毒,可以去上游追溯可能的来源,以便控制疫病传播,但跟你的健康没什么关系。

防疫和隔离是常规操作

我们可能看到,网上有防疫人员穿着防护服严阵以待、如临大敌的照片,仿佛生化危机一样,所以觉得很吓人。其实,这些装备并不是要保护防疫人员,也不是保护普通民众,而是要保护猪。

防护服最后也需要消毒,避免沾上病毒,然后又传染给其他猪。

这种措施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是常规操作,禽流感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

封堵病死猪的关键在于经济补偿是否到位

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需要对死猪做无害化处理,活猪也要扑杀,相关产品销毁,场所全面消毒。这一套做下来,农户和企业必定有所损失,有时要靠政府补偿来渡过难关。

如果补偿不合理(太少),病死猪或染病猪必然会想方设法流向餐桌,就算大企业不敢,小农户也是难免的。

食品企业到底要不要检测

猪瘟病毒的检测当然要做,尤其是在眼下疫情已经扩散的时候,但检测重点应该放在前端养殖环节,作为动物检疫的补充手段。后端加工环节的重复检测、重复管理只会徒增成本,而且对疫病防控的作用甚微。

加工企业只能做到批批检,不可能每头猪都检,而且即使检测结果阴性也不能100%保证这头猪没有携带病毒。

创建时间: 2019-02-28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创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安食品安全培训网所有,如需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安食品安全培训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安食品安全培训网)”的文字及图片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资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400-678-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