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黄素:对抗蓝光伤害的“卫士”
来源:中国医药报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的电子产品走入百姓的家庭,对于成年人的来都没有抵抗力,更何况幼童,而幼童又与成人不同,其对于身体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对幼童的视力,有着不可逆的损害。
李女士最近在为宝宝痴迷电子产品而发愁:“自从用手机给宝宝看了一集《小猪佩奇》,他就经常要拿手机看,如果不给就哭闹,没办法,只能给他看一小会儿。可是宝宝现在总眯眼睛,是不是视力下降了?”近年来,处于视力发育阶段的幼童由于手机等电子产品而引发视力下降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很多年轻父母都像李女士一样担心电子显示屏的蓝光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伤害。
专家表示,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不适合使用任何电子产品。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除了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外,可以通过饮食适当补充叶黄素,帮助对抗蓝光伤害,保护视力健康。
保护眼睛的天然色素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汪之顼介绍,叶黄素是一种可以抗击蓝光伤害的天然色素。“大家都知道叶绿素,植物通过叶绿素产生光合作用。其实,植物在阳光照射下,还要承受巨大的氧化损伤压力,此时就要靠叶黄素起保护作用。”汪之顼说,“叶黄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构成蔬菜、水果、花卉等植物色素的主要成分,各种深绿色、橙黄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甘蓝、玉米等均含有大量叶黄素。它还有很多别名,如胡萝卜醇、植物黄体素、核黄体、万寿菊花素等。”
“叶黄素与胡萝卜素是近亲,同属于类胡萝卜素家族。”汪之顼介绍,所有类胡萝卜素家族都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作用。但叶黄素又与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位的其他“家族成员”不同,它主要分布在眼睛中最重要的视觉信号产生位置——视网膜黄斑区,以及大脑中最重要的中枢部位。除了这两个部位以外,身体其他部位叶黄素含量并不多。
经营食品、保健食品的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科学家李昕博士指出,叶黄素可以起到保护视网膜、抗氧化以及降低某些慢性病患病风险的作用。但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叶黄素,必须从外界摄入。“人体每天摄入10毫克叶黄素对视力健康有益,但大多数人每天仅能从膳食中获取1~2毫克,中国人均叶黄素摄入量仅有2.9毫克,远远不足。”李昕说。
过滤蓝光保护黄斑区
“黄斑区因富含叶黄素而呈黄色,并由此而得名。”汪之顼介绍,它是视网膜中视觉最敏锐的部分,对光线的接受和辨别能力最为强大。外界光线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波长越短能量越高,如果光线的强度、光照的时间超过视网膜承受力,就会对视网膜造成损伤。来自电子屏幕的蓝光有相对较高的能量,会使视网膜黄斑区内自由基数量增加,进而使黄斑区内代谢废物增多,所以蓝光会对视网膜的伤害较大。“黄斑区内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可以精确地把高能量的蓝光过滤掉,让细胞只接触能量较低的长波可见光,因此起到保护黄斑区的作用。”汪之顼进一步解释道。
另外,眼睛中还含有易氧化的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紫外线和强光等能量高的光线会促使其氧化。而叶黄素的另一个生理功能就是抗氧化,它可以抑制破坏性自由基的生成,削弱蓝光的同时间接减少蓝光产生自由基。汪之顼表示:“如果能够经常补充叶黄素,尽量拦截蓝紫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眼睛衰老的速度。”
特别关注婴幼儿摄入
李昕表示,蓝光对眼睛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年纪越小伤害越大。根据美国儿科协会最新发布的参考报告,婴儿对于电子显示屏的蓝光抵抗能力最为脆弱,小于1岁半的婴幼儿不适合使用任何电子产品。
汪之顼指出,视觉是诸多感觉中最晚发育成熟的一种,0~6个月的婴儿期是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叶黄素缺乏,再加上受到蓝光照射,很容易对视网膜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因此,在婴儿视觉发育过程中,通过膳食获取丰富的叶黄素保护眼睛非常重要。而且,0~1岁还是婴幼儿脑部记忆功能区海马体结构形成的重要时期。研究发现,越是重要的大脑记忆区域,叶黄素的含量越丰富。而且,叶黄素与DHA同时存在时,更利于DHA发挥促进大脑记忆功能的作用。所以,应该特别关注婴幼儿的叶黄素摄入情况。
普通人群通过膳食即可合理补充叶黄素,比如多食用富含叶黄素的深绿色、橙黄色蔬菜,鸡蛋以及专门的保健食品。
那么,对于处在视觉发育关键期的婴幼儿来说,该如何补充叶黄素呢?汪之顼表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在母乳喂养条件下,婴儿可以通过母乳获得相应的叶黄素来源。但是牛奶中叶黄素的含量极微,以牛奶作为基本原料加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如果没有补充强化叶黄素成分,婴幼儿就可能得不到充足的叶黄素摄入。“为此,我们鼓励母乳喂养,同时建议婴幼儿多吃蔬菜水果等辅食。对于不能或不喜欢吃蔬菜水果的孩子来说,富含叶黄素的婴幼儿配方食品是行之有效的补充方式。”汪之顼说。
创建时间: 2018-10-25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创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安食品安全培训网所有,如需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安食品安全培训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安食品安全培训网)”的文字及图片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资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400-678-9911